3月11日下午,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。两会期间,“种业”成为大家关注热点,诸多农牧行业代表围绕打好种业翻身仗提出了一系列建议,“代表委员关心的,就是我们着力推动的!”代表们的建议经国务院办公厅转到农业农村部后,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如是说。“要多措并举加快现代种业发展:摸清‘家底’,推动资源保护;抓好创新,努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;做强主体,打造叫得响的品牌;建好基地,保障高水平种子供给……”
为方便大家学习了解,在此,九游APP总区生物(原博裕九游APP总区)就两会期间畜禽种业的相关提案做一简要梳理。
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: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
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,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。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,抓好农业生产,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。
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。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。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,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。稳定种粮农民补贴,适度提高稻谷、小麦最低收购价,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。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提高单产和品质。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。发展畜禽水产养殖,稳定生猪生产。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。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。开展粮食节约行动。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,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。
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“部长通道”上表示:力争10年打赢种业翻身仗
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场“部长通道”上,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表示,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,关键是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,核心是种子和耕地问题。
唐仁健称,我们的种子是有基础。最近一段时间种子问题很受关注,但请大家放心,国内的种子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满足的,尤其是在“有没有、保生存”的问题上。“比如两个最基本的口粮(水稻、小麦),完全用的是自主的品种,而且产量还不低。外资企业和外国进口的种子,分别占比不到3%和1%。所以种子问题不像前段时间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危急。”
他同时表示:有差距,“关于种子问题,国内在有些品种、领域和有些环节上,确实与国外仍有差距。”为此,农业农村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打种业翻身仗的行动计划,力求经过10年左右努力,尽可能打赢这场翻身仗。
他透露,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是种质资源。“目前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在立项。渔业的已经开建,种植业作物的大约今年9月份就能建好,建成后种质资源的保存量能达到150万份,数量上超过美国。”
第二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。尽可能推动原创技术、底盘技术取得突破,把核心种源掌握在自己手上。
第三是培育一批商业化的、“育繁推一体化”的种子企业,对小散乱现象予以重整和规范。
第四是抓好国家级的种子基地建设。
第五是管好种子市场,保护知识产权,尤其对于套牌侵权的行为,要严厉打击。
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:抓好种业自主创新是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的关键
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种业科技取得了明显成效:自主选育的作物品种种植面积占比超95%,畜禽、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75%和85%,实现了“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”和重要农副产品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。但不容否认的是,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,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不小差距。
“在一些发达国家,种业已进入‘生物技术+人工智能+大数据信息技术’的育种4.0时代。我国仍处在以杂交选育和分子技术辅助选育为主的2.0时代至3.0时代。”全国政协常委、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认为,破解种业“卡脖子”问题,要突出抓好种业自主创新,这是实现种业自立自强的关键。
“要加快推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实施,开展主要粮食作物、特色作物和畜禽水产育种联合攻关,加快培育高产高效、绿色优质、节水节粮、宜机宜饲、专用特用新品种。要强化育种遗传基础、分子育种技术等前沿性公益性研究,坚持尊重科学、严格监管,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。”万建民建议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:从国家层面完善畜禽种业发展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
全国人大代表、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建议,国务院组织开展调查研究,尽快尽早出台《畜禽种业促进条例》,明确畜禽育种发展的相关管理体制、总体目标、指导方针、发展规划、功能定位、职责职能、投入保障、评价体系和监管措施等方面的内容。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禽种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,促进我国畜禽育种的科学规范和可持续发展。
蒋小松说,通过规范管理和完善政策措施,提升畜禽种业地位,加快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创新合力,形成自主创新体系,推动种业公司向育、繁、推一体化方向发展,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畜禽育种跨国领航企业集团和研发中心,抢占种业创新制高点,全面参与全球畜禽资源的配置,推进我国由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向畜禽种业强国迈进,尽早实现“中国畜禽”主要用“中国种”的目标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:“3个加”策略 提高我国畜禽种业国际竞争力
针对提高我国的畜禽种业国际竞争力,吴德提出“3个加”策略。要加强种质资源库建设,通过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、活体基因库、各级育种制种基地等,开展良种动物选育等关键环节研究,实现遗传物质保护。
另外要加大畜禽种业研发投入,建立健全动物种业运行机制,打造以国家政策为导向,以企业运作为方式,以种业为主营业务,实现“政、产、学、研、用”协同发展的规模化、高效率育种创新融合体,不断推动优良种畜研发推广,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。要加快学科、人才、平台建设,建立以生物技术为核心、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主要手段的高科技动物种业育繁体系,健全畜禽性能测定体系、遗传评估体系,完善育种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,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,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进行成果转化、充分参与科研成果推广,做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: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实现畜牧种源进口到输出
相比农作物,畜禽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更为急迫。“虽然我国以地方品种为基本素材,近10年培育了100多个畜禽新品种,但市场占有率不高,‘顶天立地’的品种少,距离畜牧种业强国还有差距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,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,力争“十年磨一剑”,实现我国从畜牧种源进口国到输出国的转变。
赵皖平建议,我国畜禽种质资源还存在品种混杂、部分地方畜禽种质资源流失严重等问题,像山东鲁南牛、河南南阳牛、安徽皖南黑猪等都是非常珍贵的品种。下一步要建立畜禽遗传资源登记制度,将国家、地方、企业、个人所掌握的资源纳入国家统一管理体系,对登记的资源依法依规予以保护。
同时,针对畜禽种质资源的特点,赵皖平认为,应健全原产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、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机制,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,形成以国家为主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局面,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和地方分级负责、重点突出的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体系。
全国人大代表、内蒙古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:建议设立国家肉牛种业专项资金
“肉牛产业是通辽市的特色主导产业。良种是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。通辽市肉牛品种改良基础好,已有70多年的历史,培育出了‘中国西门塔尔牛’(草原类型群),形成了成熟的育种、制种和用种一体化的运行模式。”全国人大代表、内蒙古通辽市委书记冯玉臻表示,通辽市不断选育改良的中国西门塔尔牛后代深受全国各地欢迎,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模式也逐步形成。但目前还存在优质种质资源受制于人、种源补贴标准低、繁育体系投入少等“卡脖子”问题。一是缺乏顶级品质的肉牛种子,进口依存度高。因为优秀种质资源受发达国家垄断和限制,无法进口到顶级品种牛活体及其遗传物质,只能进口到发达国家1-2级种牛活体,导致全市肉牛生产水平仅为发达国家中等偏上水平。二是肉牛冻精良补政策已实施10多年,一直保持财政部、农业农村部规定的5元/支不变,价格低于成本,中标冻精无法实现优质优价。虽然国家曾出台文件要求各地可以适当提高良补冻精招标价格,但因没有明确定价,具体操作难度很大。
由此,冯玉臻建议:国家设立扶持肉牛种业专项资金。种业是国家战略性、基础性核心产业,具有公益性,需要长期的育种规划、持续的大量资金支持,才能育出好种。建议国家设立扶持肉牛种业专项资金,扶持肉牛优势产区种源基地建设,充分发挥种业对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核心推动作用。
出台肉牛良种冻精补贴政策。现行的良种冻精补贴价格5元/支,冻精综合成本已超过7元/支。建议国家主管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出台文件,将良种冻精补贴标准提高至10元/支,明确良补冻精定价,并进一步扩大补贴规模,提高良种推广率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:建议给予中国种猪研发补助
建议国家尽快出台“中国种猪”重大项目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,以“企业先投入、国家补一半”原则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、基础设施、人才培养、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,同时发挥好现代种业国家发展专项基金的作用。对核心育种场、保种场提供非瘟防控用地支持,保障祖代种猪场的生物安全和运营能力,建立真正可商业化推广、可持续发展的“中国种猪”选育-扩繁-推广产业体系。
为预防产业“一哄而上、一冲就散”,因资本过热推动产能严重过剩,甚至在下轮猪周期下行冲击时,出现“还不上贷款就杀母猪、砍猪场”的极端情况,有必要出台一系列引导政策,规划好、调控好、储备好、利用好现有生猪产能。
他建议,一是继续支持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小散户适度养殖,一方面由国家提供信贷支持,另一方面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,帮助小散户加快转型升级,以缓解原本家庭养殖“小散户”面临的压力,同时帮助农民增收。
二是通过宏观调控手段,对规模化养殖企业设置有梯度的准入资格,预防产能过剩,支持符合行业资质、长期扎根农业、拥有核心技术和高层次人才的企业规模化发展。具体可参考农业发达国家对产业的调控经验,对10万头以上规模的养猪企业设置许可证/行业准入制。
三是细化养猪企业的环保准入标准、加快健全环保副产品资源化利用的行业标准、以政策形式规范为防控非瘟新增的产业用地需求。
四是由农业农村部牵头,联合相关部门构建打通全产业链的产业大数据监测平台,以科学预测、及时调控投资、产销、供需关系,以引导理性投资,降低猪周期波动幅度,减少信息滞后带来的猪周期波动风险。
(来源:人民网、新华社、农民日报、澎湃新闻等,博裕九游APP总区编辑整理)